“南粵藍”頻頻刷屏、珠江水“靚爆鏡”……嶺南大地越來越靚、南粵“顏值”越來越高的背后,是全省法院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的成果。近五年來,廣東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嚴厲懲處涉生態環境違法犯罪和侵權行為,積極參與環境資源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用法治之盾守護粵海藍天,共審結各類環境資源類案件11.5萬余件。
統籌兼顧——
守護嶺南綠水青山底色
廣東傍水而生、因水而興。然而,隨著工業的迅猛崛起,嶺南水域生態面臨嚴峻挑戰。
說到污染,不得不提到廣東的茅洲河和練江,前者一度被稱為“珠三角污染最嚴重的河流”,后者則兩度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點名。
一邊保發展、一邊保生態,廣東法院用足用好用準法律手段,堅決打贏這場水域污染防治攻堅戰。
從2016年開始,廣東法院結合全省水域分布特點,先后兩次調整審判管轄機制,目前,已形成廣州、深圳、珠海、汕頭、湛江、清遠6個中級法院和廣州海事法院集中管轄全省一審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6+1”模式。經過幾年的探索,今年以來,全省法院已有9個法院實現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審理,通過統籌適用刑事制裁、民事賠償、行政處罰等手段,全方位保護嶺南綠水青山。
2020年3月,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寶安分局發現德輝寶電子公司井蓋內管道有藍色廢水流出,直接排入茅洲河。后查實,廢水中銅含量嚴重超標。
2021年12月,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了市生態環境局訴德輝寶公司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
法院經審理認為,德輝寶公司污染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處于茅洲河流域,污染對象多、污染面積廣、污染因子危害大,存在重大主觀惡意,已經對茅洲河水域及周邊土壤造成嚴重損害后果。德輝寶公司被判決賠償1098萬元,修復受損土壤422立方米和地下水419立方米,并支付懲罰性賠償金116萬元。
“深圳為治理茅洲河投入了數百億資金,才換來今天的治理成果。案子除判決被告承擔環境損害修復賠償外,還承擔懲罰性賠償,對茅洲河周邊企業形成有力威懾,對茅洲河污染防治具有重大意義?!爆F場旁聽完庭審的廣東省人大代表陳瓊表示。
家住深圳市光明區馬田街道的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在茅洲河邊散步時看到一大群白鷺,特意數了一下,竟有四五十只。
從臭氣熏天到白鷺棲息的轉變,離不開茅洲河生態環境破壞后的科學修復。
近年來,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著眼推動生態修復建章立制,先后與省生態環境廳多次協商推動廣東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并在全國法院較早成立了全省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咨詢專家庫,讓專家廣泛參與復雜案件特別是需修復生態環境案件的審理,對生態修復方案等核心要素提供專業技術支持。
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五年前,公園因為山頂道路修建導致大面積森林毀壞,在法院、環保部門和環境修復專家的共同努力下,現在已經基本復綠,三年前種下的松樹生機盎然、郁郁蔥蔥。
不僅如此,廣東法院還以補植復綠為切入點,逐步將生態修復機制從山林拓展到水流、土地、礦產、大氣等領域。數據顯示,近5年來,通過補植復綠、養魚治污、放流增殖、跨區整治、廢礦改造等形式,廣東法院共對生態領域案件應用生態修復機制600余件。
創新探索——
筑起生物多樣性保護屏障
廣東,擁有4314.1千米長的海岸線。
深圳大鵬灣是一個位于香港和大陸之間的海灣,是深圳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生態凈土,擁有133公里的海岸線、被譽為深圳最好的“黃金海岸”。
然而,一場人為的破壞,曾讓深圳大鵬灣這片海域“失色”。
2018年6月,深圳某生物工程公司員工楊某非法向屬于大鵬灣水系的土洋河傾倒廢棄化工原料,污染了大鵬灣海域。
2021年6月,該起污染環境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宣判,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法院環境資源法庭促成各方當事人達成了一份和解協議:由涉案公司支付25萬元環境損害賠償金,用于委托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以種植珊瑚的替代性措施修復所損環境。
“這是司法修復生態的一次創新探索?!饼垗弲^法院環境資源法庭庭長施東輝告訴記者,珊瑚礁作為海岸線的重要屏障,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種植珊瑚看似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得很大修復效果,但從長遠看,這解決了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難以持續的問題。
作為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目前廣東記錄分布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1018種、高等植物6658種,建有1362個自然保護地。圍繞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利用相結合的司法機制,廣東法院這樣的創新舉措還有很多。
近年來,蚯蚓作為一種中藥材,廣受市場青睞。隨著釣魚等戶外愛好者和兩棲爬行類寵物增加,蚯蚓也被作為魚餌、飼料在市場上售賣,導致蚯蚓價格日益高漲。
一些人為了大量捕獲蚯蚓,開始購買帶電擊功能的蚯蚓機,能極短時間讓蚯蚓爬出地面,一臺電蚯蚓機一天最多能捕獲25公斤蚯蚓。
2020年7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綠發會)一紙訴狀告到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榮者光電公司等售賣電蚯蚓機的三家公司提起公益訴訟。
“蚯蚓是大自然的‘犁’,是土壤生態系統中關鍵的一環。電蚯蚓機會對生態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本G發會副秘書長王豁表示。
榮者光電等公司則認為,蚯蚓繁殖能力強,也不是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沒有法律依據。
“《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第二條規定‘其他陸生野生動物,按照本條例規定管理’,因此禁止性規定也適用于其他對生態系統具有重要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痹摪笇徟虚L、廣東高院環境資源庭庭長羊琴認為。
今年2月,廣東高院作出二審判決,判令榮者光電公司賠償因破壞生態環境所造成的損失95萬元,其余兩家公司分別賠償42萬元、22萬元,并在全國性媒體上刊登道歉聲明。
近5年來,全省各級法院審結生物多樣性保護案件1.2萬余件,其中廣東高院審理的“卓文走私珍貴動物案”入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案例。
以案促建——
司法建議推動生態治理
廣東省云浮市,石材生產加工有400多年歷史,是中國石材基地中心,全市共有石材企業6131家,全產業鏈總產值達300億元以上,帶動約20萬人就業,被譽為“石都”。
然而,因為石材廢渣亂堆亂放導致的空氣、水域等破壞污染問題隨之而來,嚴重影響當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生態安全和生活質量。
2020年6月,云浮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因石材廢渣亂堆亂放對當地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案件。
2010年至2019年間,劉鏡西等人成立多家公司,在云浮市云城區、云安區等地建立數個堆場,非法傾倒池泥,嚴重污染當地環境。
據當地村民回憶,當時通往堆場的道路上滿是運送、傾倒廢渣的大貨車,粉塵滿天,農田都被渣土掩埋。
最終,云浮中院作出二審判決,主犯劉鏡西被判有期徒刑十四年六個月。
“云浮石材產業集中,非法傾倒和堆放石材廢渣給環境造成很大破壞,應該從制度上加強監管!”為此,該案審判長、云浮中院刑一庭庭長劉恒軍向云浮市生態環境局發出司法建議,建議加強對固體廢物“產生、收集、運輸、處置”的全流程網格化巡查和執法監管。
目前,云浮市石材廢渣污染環境現象已得到有效遏制,鄉野山川恢復了往日的靚麗。
“廣東法院在審理環境資源案件時,深挖案件背后發生原因,有針對性地發出司法建議,是法院參與生態領域社會治理的重要方式,起到了以案促建的作用?!比珖舜蟠?、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王筱虹表示。
近5年來,廣東法院共發出環境資源司法建議300余條,反饋率、整改率超96%.其中,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針對海洋漁業資源保護,向環保部門發出了明確禁漁期范圍、設立提示標識警示、從源頭上減少非法捕撈的司法建議。河源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東江、新豐江生態區、萬綠湖水源區以及楓樹壩生態區等重點樣本區域,建議探索構建“恢復性司法+社會綜合治理”環境資源審判新機制,得到當地黨委、政府高度肯定。肇慶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出規范河砂可采區和禁采區公告的司法建議,獲全國推廣。(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