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檢察機關積極履行生態檢察職能,著力打造“嚴懲+追償+恢復+教育+治理”工作模式,持續推動生態環境系統治理,為清遠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2020年以來,辦理破壞環境資源刑事犯罪案件741件1195人,環境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585件,督促修復生態林地和基本農田1.35萬余畝,清理固體廢物10萬余噸,增殖放流魚類57萬尾,清理河道228公里,追償環境損害賠償金、修復費約1.1億元。
強化“全流程”監督
依法嚴懲破壞環境資源犯罪
強化環境資源保護領域刑事法律監督,全市成立9個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及時向公安機關提出證據收集、法律適用建議,共提前介入27件次,為審判活動打下堅實基礎。強化立案監督,依托全市62個偵查監督工作室、22個生態檢察聯絡站以及“兩法銜接”等信息共享平臺,探索“派駐+巡回”“線上+線下”監督模式,共建議移送犯罪線索20件31人。
深化“全層次”保護
從嚴追究生態損害賠償責
多途徑發掘生態損害線索,以檢察機關“案管+刑檢+公益訴訟”線索共享機制,以及群眾參與的公益訴訟隨手拍、公益保護觀察員、12345服務熱線等途徑及時發現生態損害公益訴訟線索。推動檢察融合辦案,全市成立2個生態檢察室,4個生態檢察辦案團隊,打造“四訴合一”辦案模式,綜合運用審查、偵查、調查手段,實現公益保護效果最大化。如郭某非法采礦案,檢察機關通過同步介入、同步取證,固定礦產資源損失、生態環境損害等關鍵證據,推動刑事、公益訴訟案件同步審查、同步追責。經審理,法院依法判決被告賠償生態損害1635萬元。積極履行支持起訴職能,解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權利人取證難、訴訟難等問題。如龔某污染環境案,清遠、連州兩級院一體履職,支持某林場起訴,經審理,檢察機關支持起訴意見獲得采納,龔某某依法承擔修復受損生態林96.85畝、支付損害賠償4.38萬元的責任。
推動“全方位”修復
積極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
探索生態檢察司法修復機制,助力受損環境及時修復。推動寬嚴相濟政策與恢復性司法理念深度銜接,通過承辦檢察官面對面講解、駐所檢察室集中宣講,促使犯罪嫌疑人真誠認罪悔罪、修復生態環境,并作為建議從寬量刑、適用非羈押措施的考慮因素。以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磋商、檢察建議助力行政機關依法履職,讓受損環境得到及時修復。如鄧某非法占用生態林一案,鄧某被不予起訴后,英德市檢察院向林業部門制發檢察建議,共同監督鄧某修復生態林2000余平米。創新生態修復模式,探索建立異地增殖放流、補植復綠機制,著力提升環境恢復效能。如佛岡縣檢察院建立羊角山森林公園生態補植復綠基地100余畝。
助力“全體系”監管
持續推動生態環境系統治理
抓溯源治根本,在辦案中深挖生態問題癥結,以多方合力提升治理效能。針對生態治理漏洞、短板及時向行政機關發出建議,實現“個案辦理—類案監督—系統治理”治理路徑。如英德市檢察院針對非法采礦系列案向環保局、林業局等部門制發檢察建議,助推出臺《開展打擊整治非法開采礦產資源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切實加強礦產資源保護。以“穿透式”思維妥善化解生態問題,通過提出監督意見、促成和解、公開聽證等方式推動生態環境問題實質性解決。如陽山縣某公司非法占用土地案,行政機關強制執行申請被駁回后,陽山縣檢察院及時組織行政機關、涉案公司進行調解,最終促使違法建筑物被自行拆除。擴大生態環境治理“朋友圈”,市檢察院與市河長辦構建“河長湖長+檢察長”生態檢察協作配合機制,與三省四地檢察機關聯簽《關于建立北江中上游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協作機制的意見》,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的跨部門跨區域協作。
部署“全覆蓋”宣傳
深入開展環境資源保護教育
優化宣傳理念、創新宣傳方式,不斷增進廣大群眾對生態檢察工作的支持與認可。發揮檢察聽證法治宣傳作用,2021年以來,共舉辦檢察聽證1059件次,其中“一把手”帶頭聽證150次,讓檢察聽證成為環保教育的公開課。打造互聯網宣傳窗口,依托新媒體宣傳矩陣,結合世界水日、植樹節等重要節點宣傳生態檢察工作。與郵政聯手搭建“生態檢察郵路”,覆蓋全市1300余個村(居)委,投遞入戶宣傳資料10萬余份,與移動、騰訊等企業合作,精準投放朋友圈公益廣告40余萬次、生態保護公益短信20余萬條。(清遠檢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