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煩心事,鄰里小摩擦,請“人民調解員”來評評理;遇到解決不了的矛盾,村里就能找到“法律明白人”;信訪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面對面”地反映訴求……近年來,為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調解需求,中山市積極推動信訪訴求服務中心建設,打造“一站式”矛盾糾紛解決平臺,構建多元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新格局。
多元聯動
打造“一站式”矛盾糾紛解決平臺
走進明亮的辦事大廳,公共法律服務、信訪受理、行政復議、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心理咨詢等窗口次第排開,來訪者按需“對牌入座”……這里是中山市民眾街道信訪訴求服務中心,被群眾親切地稱為“信訪超市”。這里有經驗豐富的信訪工作人員進駐,負責來訪群眾的引導分流和咨詢服務,接待大廳設信訪自助終端一體機,依托數字政府云平臺運行,與省一體化信訪信息系統有機融合,綜合運用實時化、信息化管理工具和手段,全口徑排查化解群眾信訪訴求,依法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合法訴求。
▲信訪一體機(來源:民眾街道)
2021年9月26日,民眾街道成功為中山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196名工人追回欠薪。街道信訪訴求服務中心接訪前臺在收到訴求后,第一時間啟動聯動機制,組織勞資雙方一天內完成196人的行政調解。緊接著,街道人社分局出具《勞動仲裁調解書》,啟動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幫助工人申請強制執行,與時間賽跑,最終196名工人200多萬欠薪得到全額兌現。
此案從受理到結案,在企業資金鏈斷裂、拖欠租金、停水停電且銀行賬戶已被法院查封的情況下,通過調解仲裁“一條龍”服務,最終歷時不到一個月完美結案,切實維護了工人權益和轄區社會穩定。
這是民眾街道及時化解群眾矛盾糾紛的典型案例之一。民眾街道綜治辦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以綜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及信訪訴求服務中心為載體,創新“3+3+3”工作模式:即依托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研判、大接訪和信訪接待日、重大信訪問題領導包案“三項制度”,整合公共法律服務、心靈關懷服務、數字綜合服務“三大服務”,狠抓信息排查、調處化解、綜合協調“三大環節”,助力基層化解一個個矛盾,解開一個個“心結”。
防微杜漸
“源頭預防”和“事心雙解”同向發力
2022年1月,民眾街道裕安村村民馬某到民眾街道綜治中心反映婚姻家庭糾紛問題,情緒激動,稱其丈夫要離婚。接訪后,民眾街道立即通過信訪訴求服務中心,對該事項進行調處。據了解,事件起因是馬某信奉宗教并經常參加活動,對家庭和子女照料較少,馬某丈夫對此意見很大,強烈要求馬某退出該宗教組織,雙方僵持不下從而影響了家庭關系。經過工作人員耐心細致的勸說和心理疏導,馬某最終認識到自己對家庭生活的疏忽,承諾將處理好家庭與宗教信仰的關系,與丈夫共建和諧家庭。
民眾街道信訪訴求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在工作過程中,他們堅持把預防化解社會矛盾和信訪問題作為基礎性工作,緊緊圍繞“源頭預防”“事心雙解”這兩個重點,第一時間做好信息收集、案件梳理、引導分流等工作,不定期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細聽群眾訴述糾紛,尋找化解突破口,努力及早及小化解轄區內各類社會矛盾和信訪問題。
▲民眾街道信訪訴求服務中心(來源:民眾街道)
據悉,今年1至3月,民眾街道信訪訴求服務中心接待信訪群眾并現場調處24批35人次,受理民間矛盾糾紛案件42宗,調解成功率達90%以上。此外,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為村(社區)及群眾提供法律咨詢129人,接待心理咨詢51人次,開展心理宣傳教育86次,切實維護街道社會和諧穩定。
情理法交融,專業賦能破解難題
民眾街道“3+3+3”工作模式的創新是中山市加快推進基層矛盾糾紛調解治理體系的一個成功案例。中山市已建立健全“調解超市”“調解團隊”“調解平臺”為核心的“三調聯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尤其注重發揮人民調解組織及村(社區)法律顧問的作用,進一步打好“組合拳”,從源頭化解矛盾,實現由“滅火”向“防火”轉變。
目前,全市各鎮街已出現一批矛盾糾紛就地化解示范村,三角鎮三角村就是其中之一。自2009年三角村綜治中心成立以來,共計調解矛盾糾紛案件272件,調解成功率達到100%,群眾滿意度高。特別是在2020年,結合市“房地一體”農村不動產登記發證工作,成功調解房地產繼承糾紛150宗,并協助當事人簽訂了《房地產繼承協議》,有效避免村民因祖輩房地產的遺產繼承問題而產生矛盾,將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公調對接”也是聯動調處工作的一大創新舉措?;鹁骈_發區通過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的形式,在轄區張家邊、濠頭、小引三個派出所建立人民調解室,分流調處非警務類民間糾紛,既方便了群眾,亦釋放了警力,同時能依法、有效、盡早化解矛盾糾紛。近三年來,累計接待處理案件1860宗,其中法律咨詢案件737宗,調解案件1123宗,成功調解案件1109宗,成功率達98.7%.
積極探索貼近群眾、服務于民的矛盾糾紛調處方式,是營造良好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必備條件。神灣鎮在受理一起涉企廠房租賃合同糾紛時,快速介入,深入一線,召集各方經營者,找準問題癥結,通過聯合調解,依法釋明合同的相對性、合同解除的后果等,促使雙方以平和的方式解決當前矛盾糾紛,做到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更好地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
▲“公調對接”項目團隊參與法治宣傳活動,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來源:火炬開發區)
此外,個人品牌能夠增強群眾信賴度。西區街道綜治中心進門左手邊白墻上,掛著一塊閃爍著銀色光澤的牌匾——中山市西區胡健儀調解工作室。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全國優秀法官”出身的胡健儀,在西區街道社區居民中頗有知名度,于2015年成立了以其個人名字命名的調解工作室,經過7年“親授式”帶教,帶出一支得力的調解團隊。目前,胡健儀調解工作室已成為口碑極佳的金牌調解工作室,平日里,工作室主動聯系法院開展訴調對接,實現人民調解與司法確認無縫銜接,解除群眾調解后難履行的后顧之憂。
除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外,“輔之以法”也是重點。東區街道積極引入律師參與信訪工作和涉穩案件辦理,充分發揮律師專業優勢和第三方作用,提升信訪工作公信力和專業服務能力。因“雙減”政策出臺,轄區內發生2宗因校外培訓機構經營困難引發的退費維權事件,東區街道通過“香山法苑”共建項目,安排律師全程參與接訪調處工作,為超過1000名員工和家長提供專業法律意見,引導其通過訴訟途徑維護自身權益,快速有效化解了相關涉穩風險。
中山市堅持資源整合,統籌建設“窗口化、綜合性、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機制,不斷深化完善“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的社會治理格局,推動矛盾預防的觸角延伸到基層,努力為基層群眾提供更加及時、精準、普惠的矛盾糾紛調處服務。(中山政法)